截至7月底,全国32个省(区、市、兵团)共排查发现违法违规建设项目62.4万个,已完成清理整顿任务19.1万个,约占总数的31%。
161个城市中超标天数最多的前20个城市全部集中于该区域,去年该区域内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154次。比如说京津冀PM2.5浓度下降25%,即河北省11个城市平均下降25%;天津、北京作为直辖市,也各下降25%。
报告建议,中央政府除对城市施加压力外,还应对之提供全面系统的能力建设,提高地方环保部门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科学决策能力。大气十条共提出了10条35项重点任务措施,并 明确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 度分别下降25%、20%、15%;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贺克斌说,具体比例不同区域不一样,目前该减排规律正在做研究。效果空气质量整体改善,但超标情况仍普遍这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进展报告显示,空气质量整体有所改善,但超标情况仍然普遍。建议京津冀采取超常规措施治霾贺克斌说,通过大气十条的实施,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他对实现2017年减排目标是乐观的。
如果按照现在的节奏走下去,北京2017年达到60微克/立方米是肯定不行的,因此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国家也已经布局了。他解释道,2017年减排目标规定的是省份难点重点问题不断破解今年以来,沈阳市政府根据工作实际,多次调度由于大量实施煤改清洁能源项目而涉及的道路挖掘工作集中审批问题
环保税在这样一种前提下应运而生。《环境保护税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8月29日首次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草案提出在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从这一方面讲,环境保护税的提出,是防治环境污染的又一新举措。从哪里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征收标准的确定,征收内容的划定,征收单位的规定,征收对象的界定等等,涉及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公平公正,是否有效有力等等。
我国或将有第19个税种环境保护税。到哪里去需要关注的是环保税的用途,是作为财政收入呢,还是指定专门用途呢,事实上,重点在于环保税的意义能否落实,能否让其真正发挥环境保护的作用。
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要求、《立法法》对税收法定作出明确规定之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首部单行税法。在此之前,排污费制度在全国各地大为推广,自2003年至今,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它曾经对于防治环境污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乐观,要知道,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曲折性,令人深思的是,环保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9月6日中新网)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都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重经济轻环保发展的背后,付出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锐减、人民健康受损,社会难以承载等代价。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排污费的弊端日益暴露,种种迹象表明,它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经济格局,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之题。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保护税不是一项普通的国家方针政策,而是费改税的一次华丽大变身。税和费的关键差别在于约束力,在我国,税具有法律效益,约束力比费更强,不是任何一个部分可以私自左右的。
在笔者看来,用强有力的法律来防止污染也让环境更有保障,相信,不久的将来,环保税势必会成为防治污染的一剂良药。近年来,环境保护已被提上了政府管理项目的重要位置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赵勇12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11%,但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1%,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9,水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布局极不相称。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和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的相继通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形势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水资源安全保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日前,由他领衔的项目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专项2016年度资助。通过我们的研究,预期支撑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20%,地下水超采压采率超过80%,再生水利用量提高到20亿立方米以上,缓解京津冀水资源短缺压力,推动建立健康的自然社会水循环系统,保障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安全。亟须将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开展水资源问题剖析,集成研发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制定水资源安全保障方案,整体解决区域水资源安全问题。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扰动强度最大、水资源承载压力最大、水资源安全保障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京津冀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呈现显著衰减的趋势。对此,赵勇进一步解释,无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问题的表现形式如何,均可归结为水循环过程的演化与失衡问题,而保障水资源安全所开展的各类水事活动,本质上也都是针对流域水循环过程的调控行为,因此揭示京津冀地区水循环全过程演变机理、过程与规律,是开展京津冀水资源科学调控和安全保障的科学基础。
赵勇举例道,目前京津冀地区重要河流主要河段年均断流260多天,湿地面积较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75%,1980年以来海河南系几乎无水入海或仅有少量的污水入海,地下水累计超采量超过1550亿立方米,形成了3.3万平方公里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和4.8万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同时,水资源稀缺地区存在普遍的区域、行业、城乡、经济和生态之间用水竞争与利益冲突,如何在水资源有限而需求众多的情况下,使水资源配置最优是解决强烈竞争地区水资源调配与安全保障的关键科学问题。
据介绍,该项目针对京津冀地区水循环显著变异、人水关系严重失衡和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短板,重点聚焦两大科学问题:一是强人类活动区的水循环演变机理与健康水循环模式,揭示京津冀地区水循环全过程演变机理、过程与规律,提出健康水循环模式与评判标准;二是强烈竞争条件下水资源多目标协同配置,开展京津冀地区多水源多目标协同配置,推动建立健康的自然社会水循环系统。研究显示,京津冀地区年均水资源总量由19561979年的291亿立方米减少到19802000年的219亿立方米,20012010年年均总量进一步减少到166亿立方米;入境水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100亿立方米减少到20002014年的24亿立方米。
为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京津冀地区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扰动强度最大、水资源承载压力最大、水资源安全保障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京津冀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呈现显著衰减的趋势。
研究显示,京津冀地区年均水资源总量由19561979年的291亿立方米减少到19802000年的219亿立方米,20012010年年均总量进一步减少到166亿立方米;入境水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100亿立方米减少到20002014年的24亿立方米。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和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的相继通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形势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水资源安全保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为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京津冀地区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对此,赵勇进一步解释,无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问题的表现形式如何,均可归结为水循环过程的演化与失衡问题,而保障水资源安全所开展的各类水事活动,本质上也都是针对流域水循环过程的调控行为,因此揭示京津冀地区水循环全过程演变机理、过程与规律,是开展京津冀水资源科学调控和安全保障的科学基础。
赵勇举例道,目前京津冀地区重要河流主要河段年均断流260多天,湿地面积较上世纪50年代减少了75%,1980年以来海河南系几乎无水入海或仅有少量的污水入海,地下水累计超采量超过1550亿立方米,形成了3.3万平方公里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和4.8万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地下水漏斗。据介绍,该项目针对京津冀地区水循环显著变异、人水关系严重失衡和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短板,重点聚焦两大科学问题:一是强人类活动区的水循环演变机理与健康水循环模式,揭示京津冀地区水循环全过程演变机理、过程与规律,提出健康水循环模式与评判标准;二是强烈竞争条件下水资源多目标协同配置,开展京津冀地区多水源多目标协同配置,推动建立健康的自然社会水循环系统。
通过我们的研究,预期支撑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20%,地下水超采压采率超过80%,再生水利用量提高到20亿立方米以上,缓解京津冀水资源短缺压力,推动建立健康的自然社会水循环系统,保障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安全。同时,水资源稀缺地区存在普遍的区域、行业、城乡、经济和生态之间用水竞争与利益冲突,如何在水资源有限而需求众多的情况下,使水资源配置最优是解决强烈竞争地区水资源调配与安全保障的关键科学问题。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赵勇12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11%,但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1%,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9,水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布局极不相称。
亟须将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开展水资源问题剖析,集成研发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协同制定水资源安全保障方案,整体解决区域水资源安全问题。日前,由他领衔的项目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专项2016年度资助此轮督察的最大亮点在于,发起者由原来的环保部门升格为省委、省政府,从而使督察更具威慑。从山西省环保督察领导组办公室获悉,由山西省委、省政府组织的首次环保督察近日完成。
山西省环保督察领导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进驻督察的一个月时间内,长治、晋城两个督察组共接到举报1145件,现已办结1050件;督促两市完成违法排污问题整治508件,罚款总计532.94万元;两市共有171人被问责,严重者已受到开除、免职、调离、党内严重警告等处理。在一个月内,长治、晋城两个督察组共整治违法排污问题508个,问责相关责任人171名。
为强化环保责任落实,山西省从今年7月起分批次对各市实施环保进驻督察,长治、晋城成为首批试点。山西省环保厅厅长郭长青表示,此次督察提升了基层干部的环保责任意识,推动了环保督察机制完善,还彻底解决了一批群众多次反映却久拖不决的环境问题,赢得了群众好评
从山西省环保督察领导组办公室获悉,由山西省委、省政府组织的首次环保督察近日完成。在一个月内,长治、晋城两个督察组共整治违法排污问题508个,问责相关责任人171名。